是的,她依然觉得自己挺真实的,她可能觉得一直在做自己吧。
她的出名,似乎也是一直在靠“真性情”“真实不装”来赢得粉丝们的认可。
但是,她真的错了,她以为她一直是在放飞自我,寻找自我。
殊不知,她所谓的放飞自我,其实是在渐渐迷失自我。
疯狂偏执的性格特质,
起源于童年时代
郑爽疯狂偏执的性格特质,其实可以追溯到她的童年时代。
她的母亲曾在采访中说过,自己一直有想当明星的梦,所以从小就把自己的梦想投射到郑爽身上,培养她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。
郑爽选择演员这条路,并不是自己内心的真正渴望,她本人也说过,如果可以选择,她根本不想演戏。
在谷雨实验室发表的《郑爽与母亲漫长的战争》里,有这样一段话:
“20多年的时间里,母亲刘艳是这个家庭的绝对主导者,年轻时无法成为演员的缺憾推动着她主导了女儿郑爽的人生:
从小练钢琴、学舞蹈,到成都度过孤独的青春期,16岁考入北京电影学院,然后接拍电视剧、火速成名,跻身娱乐圈。
一切都如刘艳所愿,按部就班、分毫不差。”
母亲刘艳给女儿起名字,也是因为有个明星叫“郑爽”,便拿来给她做名字。
也就是说,郑爽从出生那一刻,就背负着母亲为自己制定的人生梦想。
刘艳自此为郑爽制定了十年考北影计划,从郑爽一岁半时,就被控制饮食;从牙牙学语时,就被母亲的“演员梦”不断洗脑。
从五岁开始,先学舞蹈,培养气质,再学钢琴、长笛、声乐、表演、自行车、骑马、游泳、英语,还要独立完成一切家务。
她从未缺席过郑爽的任何一堂课,像疯子一样培养她。
五年级时郑爽没考上北京舞蹈学院附小,“十年计划”已经进行了七年,她心一横,决定把女儿送到成都,跳级上初一。
12岁的她,就被迫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。在成都的那几年,她一直被孤单与挫败笼罩。
小小年纪的郑爽不敢违背妈妈,只能选择压抑自己,顺从妈妈的想法,努力学习各种课程,让自己独立起来,乖乖地做一个听话的女儿。
在整个单调奋进的童年,郑爽仅有两次表达出微弱的反对。
一个是五岁生日时,收到母亲送的运动服,郑爽哭了,说这是给小子穿的;另一次也是刘艳给买了衣服,郑爽一次没穿,却不敢说不好看。
郑爽的整个童年时代乃至青春期,都是在母亲的期待中过来的,几乎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,更没有自我探索的过程,一切的发展路线都是被母亲设计好的。
她甚至不敢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,在被蔡康永采访时,郑爽说过一句话:“妈妈告诉我,你如果哭的话,我会更伤心。”
在这种成长环境下,郑爽如母亲所愿,成了顶级流量明星,但是人格上却出现了严重问题。
放飞自我,却在自我中迷失
郑爽凭借《一起来看流星雨》成名后,母女间控制与顺从的关系开始失控了。
郑爽坚定地认为,刘艳欠她一个道歉,因为当演员并不是她想要的人生,她们开始争吵、冷战、疏远,总想着找茬干一架,她甚至给母亲请来心理咨询师。
这么多年,她在母亲的压制下成长,现在她出名了,她觉得是放飞自我的时候了。
于是,就出现了一系列我们看不懂,又很疯狂的行为。
在《这,就是铁甲!》中,她作为评委毫无形象,脚踩椅子上,不管不顾现场发飙。
《青春斗》发布会上,主持人问:“拍戏过程中有什么困难的、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挑战的事”。
她突然就把话筒放到地上,撸起袖子打自己耳光。之后又扮鬼脸。
《拜托了冰箱》里,何炅问郑爽,有没有特别艰辛的时候。她表示,自己是个很不争气的人,情绪爆发后,就直接不拍了。
隔壁魏大勋诉苦,说自己拍戏最多拍了34个小时,郑爽却来了一句,“为什么就不能像我一样潇洒走开呢?”
参加《演员的诞生》时,郑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,让搭档任嘉伦崩溃无语。
直播卖货时,她还怒怼男主播说:“你需要离开一下,我觉得压力很大,我觉得这不是我的直播间。”
她甚至为自己的任性行为自圆其说:“有人管我说话叫爽言爽语,就是我说了自己很爽,你们很无语。”
在《奇妙小森林》中,郑爽还解释了自己任性的原因:“在我六七岁的时候,我已经基本上,就是照顾自己的能力等于十一二岁的小朋友了,自己虽然十六岁拍第一部剧。
但是后面我很多时候,大家对我的误解也好,还是说我各种各样的事情,可能大家会不理解,但是其实这是我在给自己一个任性的一个过程,我觉得那个时候太懂事了,可能我丧失了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吧。
然后也觉得这件事情在三十岁之后就不太可能去实现了,所以就想给自己一个这样的机会。”
她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何不妥,也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,她只是觉得是时候给自己任性的机会了。
她顺从母亲的心意生活太久了,想要彻底逃脱母亲的控制,释放自我,找寻真实的自我,按照自己的心意活一次。
她以为一次次任性,以自我为中心,就是在活出自我,以为只要真实地表现自己,就是突出自我。
至今为止,她还觉得自己只是更真实罢了,她觉得自己这样是有个性,是在做自己,是真性情。
越是想突出自我,就越容易在自我中迷失。
如何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?
郑爽的这种状态,在心理学上被称作“同一性早闭”。
自我同一性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,将要去向何方,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,有了一种相对稳定且连续的认知。
这种连续的自我同一性,伴随着能够稳定投入于职业、关系之中,以及明确而有弹性的价值观、个人品味,和对自身充分的了解等。
而同一性早闭的人并没有经历过危机或者探索,而过早地做出了投入,但这种投入是非自觉的,是以别人对他的期望为投入方向的。
同一性早闭是一种对真实自我的压抑,一味按他人或者社会标准发展自己。
郑爽自小就以母亲的期望作为奋斗方向,一路顺风顺水,几乎没遭遇过什么重大人生挫折,更没有真正自我探索的过程,是典型的同一性早闭。
过早懂事、听话的孩子,往往会长期地迷失了自己。当他们变得任性时,意味着开启了寻找自我之路。
不过,由于长期的自我迷失,这往往是一条艰辛的、迷茫的,甚至抑郁和绝望之路。
所以,郑爽想要做自己,却不知道怎么做自己。
最终,她寻找自我之路,成了一条放飞自我的疯狂之路,彻彻底底迷失了自我。
写到这里,我们并不是想为郑爽洗白,只是希望通过分析她的人格成因,让更多人以她为鉴,避免走入歧途。
因为在当下,很多家庭都会出现类似现象,父母对孩子期待过多,控制欲太强,总是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。
这就会导致很多人出现同一性自闭,渐渐失去自我,又想找到自我。
那么,对于同一性自闭的人来说,如何才能真正找回自我呢?
其实,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就是要不断地向内进行自我探索。
既然,成长过程中缺失了自我探索过程,就要想方设法地弥补这个过程。
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或者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,开始写自我觉察日记,不断让“真实自我”浮现出来。
重新认识自己,不断地发展自我分化的能力,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三观价值和人生理想。
不断地觉察对原生家庭的怨恨,认识到这些怨恨对于自我的破坏性,远离原生家庭的伤害,逐渐走出恶性循环。
不要过度执着于突出自我,对他人持开放包容的态度,面对他人打击和负面评价,多进行自我反思。
当自我同一性建立起来,也就真正找回了真实的自我。
最后,希望郑爽这样的悲剧不要再重演,每一个受过原生家庭伤害的人,都能通过自我疗愈,找回健全的自我人格。